走近民间美术 体验保山非遗

  • 2023-08-10 20:09:43
  • 来源:腾讯网

隆阳甲马画


(相关资料图)

千雕万琢艺,传承甲马版画;五颜六色纸,印就神仙菩萨。

甲马是民间对纸马的俗称,又称甲马纸,是长期流行于民间的一种乡土木刻版画,印刷出来的甲马版画主要用于民间祈福、禳灾、祭祀等活动。2009年8月,隆阳民间甲马版画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项目,因此隆阳民间甲马版画是隆阳乃至整个云南民间美术的一朵亮丽奇葩。

根据地方志记载,隆阳民间甲马版画自汉晋时作为一种民间宗教文化现象传入云南边疆,然后与当地民族的信仰神祇相互吸纳、融为一体,富有地域民族宗教色彩,是民间信仰的一种表达。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独特品种,融合了木雕技术、印刷术、造纸术,是一项极其珍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

施甸龙会

每年农历二月,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都有举办龙会的传统,通过耍龙的形式表达对大自然尤其是对人类生命之源——水的感恩和敬畏,这个习俗从明代开始已经延续了几百年。2017年6月,施甸龙会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间传说中,“龙”是天地间管水的神物,为了感恩,保山施甸当地群众搭起戏台,唱戏、耍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施甸龙会。它的传承依靠着一辈辈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授和家族传帮带进行。

腾冲皮影戏

皮影戏俗名灯影子,又名“皮人戏”。皮影戏被人们称之为“三尺白布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善与恶;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尽收忠奸贤恶”的独特艺术据皮影艺人讲,腾冲皮影是明洪武年间从江南湖广、四川一带传入的,大约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至今仍保持经常性演出活动。

腾冲固东镇刘家寨 (自然村) ,位于腾冲北部历史上属于腾冲北部文化和传统石木工艺较为发达的地域。刘家寨皮影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至今唯一鲜活生存在民间的皮影戏。1998年,固东镇被云南省保山地区行政公署命名为地区级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 (皮影)之乡。

刘家寨的皮影靠子制作最具影响的是皮影世家刘永周,他的皮影靠子以黄牛皮作为制作材料。一般制作程序为:硝皮、铲皮、打磨、雕刻、连接上色。而作为垫子的腊板倒是特别讲究,据说制作原料为山茶花瓣灰 (将山茶花瓣晒干后烧成灰烬) 、蜂腊屎 (取完蜂蜜后剩余的残渣) 、苦竹灰苦竹遭虫蛀之后残留的灰烬) 和坝子油 (香油),将这四种原料调和熬制后置于一个木范中即可。其特点是软硬适度,不伤刀,刀痕可复原,刀尖也不会把腊带走。这是一代代艺人反复实践、辛勤探索的结晶,所折射出的民间艺人的智慧。

龙陵象达人面竹纸伞

“独具匠心”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工匠独创性地运用精巧构思进行艺术创作和加工。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象达镇,就有几位制作“人面竹纸伞”的匠人,不管世界如何变迁,他们心中始终笃定地坚守着那些祖传的技艺。

象达镇位于龙陵县西南部,地处古代滇西交通要冲,境内山川纵横,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是滇西知名侨乡和历史文化名乡。“象达”一词源于德昂族语,意为美丽、幽静、富饶的地方。历史上,许多象达人为了发家致富,组成马帮商队把象达的产品如人面竹纸伞、铁木农具、家具、土布等,运到缅甸、泰国等异国他乡,并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然后,又运回本地缺少的盐巴、棉纱、火油等生产生活用品。发展到如今,象达人面竹纸伞仍然充满浓浓的深情,在岁月长河里缓缓流淌。

象达镇营坡村南海寨的人面竹纸伞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传入村子里,因其工艺独特,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存,因而深受本县和相邻的德宏州消费者喜爱。“象达人面竹纸伞”从此代代相传,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保护和传承。

昌宁苗族服饰

昌宁苗族服饰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苗族村寨。其原料主要为当地生产的火麻土布。当地苗族人民将火麻剥出的麻丝用手摇机纺成线,再用土布机织成火麻土布。苗族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在麻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缝出各种图案,抒写出自己的梦想与渴望。

昌宁苗族服饰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当年颁布的全国首批518个项目、云南省34个项目之一。是全国56个民族近千种民族服饰中当时被列入保护的5套服饰之一。

一套完整的昌宁苗族服饰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百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组成。被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朵花。

昌宁苗族服饰的特点是用色大胆,其色调以红、黄、橙、白为主,并在衣服上绣上图案,以此取胜。

来 源:伊江文化

编审:王灿

责任编辑: 姜维  蒋建国

美编:范南丹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每日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